它山之石

遵义汇川区工会实施“四点半”工程

发布人:校工会   发布时间:2011-05-26   访问量:194

5月16日16时30分,家住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新舟社区的小学三年级学生申健强像往常一样准时放学。妈妈在校门口接上他,就径直送到了“四点半”社区课堂温习功课。“工会和社区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申健强的妈妈告诉记者,两年前,她和丈夫从乡下带着儿子到遵义市打工,以前孩子每天放学后无人照管。但自从孩子被送到社区“四点半”课堂后,他们就能安心做工了。在汇川区,还有很多像申健强一样每天进入社区“四点半”课堂免费接受教育辅导的务工人员子女。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汇川区总工会在多次调研中发现,辖区内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由于工作太忙,孩子放学后无力按时接送、照管,这段时间就成了孩子教育的“真空”和“盲点”。有的孩子放学后进网吧、玩游戏,荒废了学业;有的孩子因无人看管经常发生意外事故。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怎样让务工人员安心工作?汇川区总工会从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大局出发,充分发挥熟悉基层情况、了解职工意愿的优势和特点,思考新思路、探索新路径。
  在结合以往多次调研成果的基础上,汇川区总最终形成了一套在全区推行“四点半”工程的实施方案。2008年3月,区总工会成立了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主席何念玲为组长的“关心务工人员子女、实施‘四点半’工程”领导小组,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完善推进“四点半”工程长效机制。自此,该区就开始推行以区总牵头协调,街道(社区)搭建阵地,社区内老干部、退休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四点半”课堂制度,于每天下午4点半钟至晚上7点钟,将辖区内不能按时回家的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到“四点半”课堂进行辅导。根据孩子教育的实际需求,工会还拨出专款购置了小提琴、手风琴、电子琴等器材,聘请老师开设音乐、美术兴趣班。
  家住高泥社区的居民付长林是“四点半”工程的受益者。由于他身有残疾,每天还在外打工,下午放学接女儿让他很烦心,“我没有文化,也辅导不了女儿,实在不放心她放学后一个人在街上转。”如今,付长林的女儿经过“四点半”课堂一对一帮扶,不但成绩上升,而且性格也外向了许多。
  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刘跃明认为,汇川区总工会把工作触角延伸到最基层,通过实施“四点半”工程,帮助务工人员解决了实际困难,也使工会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方面,找到了可为之处。
 

遵义汇川区工会实施“四点半”工程

校工会   2011-05-26
5月16日16时30分,家住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新舟社区的小学三年级学生申健强像往常一样准时放学。妈妈在校门口接上他,就径直送到了“四点半”社区课堂温习功课。“工会和社区真是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申健强的妈妈告诉记者,两年前,她和丈夫从乡下带着儿子到遵义市打工,以前孩子每天放学后无人照管。但自从孩子被送到社区“四点半”课堂后,他们就能安心做工了。在汇川区,还有很多像申健强一样每天进入社区“四点半”课堂免费接受教育辅导的务工人员子女。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汇川区总工会在多次调研中发现,辖区内很多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再就业人员,由于工作太忙,孩子放学后无力按时接送、照管,这段时间就成了孩子教育的“真空”和“盲点”。有的孩子放学后进网吧、玩游戏,荒废了学业;有的孩子因无人看管经常发生意外事故。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怎样让务工人员安心工作?汇川区总工会从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工作大局出发,充分发挥熟悉基层情况、了解职工意愿的优势和特点,思考新思路、探索新路径。
  在结合以往多次调研成果的基础上,汇川区总最终形成了一套在全区推行“四点半”工程的实施方案。2008年3月,区总工会成立了以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区总主席何念玲为组长的“关心务工人员子女、实施‘四点半’工程”领导小组,从组织领导、制度建设、经费保障等方面,建立完善推进“四点半”工程长效机制。自此,该区就开始推行以区总牵头协调,街道(社区)搭建阵地,社区内老干部、退休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四点半”课堂制度,于每天下午4点半钟至晚上7点钟,将辖区内不能按时回家的务工人员子女集中到“四点半”课堂进行辅导。根据孩子教育的实际需求,工会还拨出专款购置了小提琴、手风琴、电子琴等器材,聘请老师开设音乐、美术兴趣班。
  家住高泥社区的居民付长林是“四点半”工程的受益者。由于他身有残疾,每天还在外打工,下午放学接女儿让他很烦心,“我没有文化,也辅导不了女儿,实在不放心她放学后一个人在街上转。”如今,付长林的女儿经过“四点半”课堂一对一帮扶,不但成绩上升,而且性格也外向了许多。
  遵义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总工会主席刘跃明认为,汇川区总工会把工作触角延伸到最基层,通过实施“四点半”工程,帮助务工人员解决了实际困难,也使工会在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方面,找到了可为之处。
 
杭州师范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