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范人物

杭师大第二届师德标兵——教育科学学院王雁琳老师

发布人:校工会   发布时间:2013-06-03   访问量:199

教育科学学院 王雁琳老师

王雁琳(1972.9),男,河北保定人,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教育系,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杭州大学教育系,获得比较教育学硕士学位,2000年至今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年至2008年攻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

一、潜心科研,成果丰硕。

王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的比较研究,先后在《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江苏高教》、《教育与经济》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论利益相关者视野下英国技能培训政策的变迁》、《第三条道路与英国技能培训的社会合作模式》、《英国技能短缺问题的因素分析》多篇,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我国技能短缺问题及对策研究”、国家博士后基金课题“企业职业培训投资激励机制研究”等多项省部级和厅级课题。

二、治学严谨,以生为本。

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科学学院的王雁琳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从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一天,王老师就为自己定位:我是一名教师,我要对我的每一个学生负责!本着对工作的热爱与对学生的关心,王老师多年如一日,将爱送给每一位学生,他的平易近人和民主的作风深受学生喜爱。

王老师常常说,他本是一个非常不适合当老师的人,不善表达和言辞,因此也没有想到不善言辞的自己会把教师当成是毕生的职业,并且把全部热情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王老师多年来担任《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王老师一直以“治学严谨”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准备每一节课。在他看来,教学是教师的天职,必须花时间认真努力去做,讲课以前首先自己要十分弄懂,自己一知半解地去给学生讲课,如同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一样,是缺乏师德和诚信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王老师尽可能地将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王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体现在教学之中,还体现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王老师曾先后两次担任班主任工作。他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兴趣又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他任班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升同学们对专业的兴趣,进而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在担任公管091的导师以后,王老师多次和同学们谈专业、谈理想,帮助同学们对未来尽早地规划。在一次次主题班会中,同学们渐渐明晰了发展方向,明确了今后的学习目标。王老师相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与学生交往中,他尊重、理解学生。王老师总是积极参加学生活动,无论自己班级组织的还是学院组织的,有求必应。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地学会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无形中营造了一种“知礼重教、谦虚谨慎”的和谐氛围。他总是以一颗责任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与他们交往的每一个细节来感染他们,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三、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

学生最关心的就是就业问题,但很多同学对于如何做好就业准备很困惑。对于大部师范生来说,以后的选择主要是考研、考教师编制、考公务员。王老师也尽自己所能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为了帮助打算考研的同学,王老师还专门分析了历年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和大纲,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整理了复习的重点内容和备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王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公管091班的同学考研积极性很高,有6位同学顺利考上了研究生,其中5位被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重点院校录取。此外,为了帮助其他同学准备毕业时的教师招考,王老师还把浙江各个地区的教师招考要求进行了整理,并特地组织班会将自己了解到的招考信息和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和分享,针对招考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使同学们对以后的招考准备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

王老师多次担任教科院公管专业各个年级的实习指导工作。他认为实习阶段对师范生来说最关键的阶段,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最大的,因此,每次实习他都投入全身心的经历对实习生提供尽可能地帮助。在实习中的每个星期,王老师只要时间不冲突,都抽出时间尽可能地多听实习生的课。并在课后组织实习生对上课的情况进行点评,为今后改进教学提供基础。为了更好地帮助实习生上好课,王老师和花费大量的时间从网上整理了将近200个优秀中小学老师的语文和英语教学视频,并进入认真地学习和分析。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熟悉中小学老师的教学要求,清楚实习生存在的不足,也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在安排实习点的带队老师时,王老师总是首先考虑其他老师的方便。在2009年公管专业061班的实习工作中,尽管嘉兴南湖实验学校作为外地实习点有诸多不便,王老师还是自告奋勇选择嘉兴点的指导工作。指导实习更多地依靠教师的自觉性,尤其是在外地学校指导实习更加不便,但是王老师出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频繁地奔波于杭州和嘉兴之间。有时候为了听实习生早上的第一节课,王老师常常早上4点多钟就去火车站赶早班车。这让实习生十分感动,而王老师却说:“只要你们能够把课上好,那就是最让我高兴的事情。”他就是这样,时刻以自己的品质来感召学生,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王老师也因为对实习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两次被评为优秀实习带队教师。

王老师除了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工作以外,还担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大部分是跨专业的,相关的教育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这也意味着对他们的指导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但是王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对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上的问题提供解答,从研究方向的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乃至最后的就业方向,王老师都会尽心尽力地提供帮助。王老师还根据研究生的兴趣和需要,让他们参与自己承担的国家课题的部分工作,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术锻炼机会。即使不是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王老师也一视同仁。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们无论有什么问题,都愿意向王老师寻助。从2009年开始担任研究生导师工作以来,他指导的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两名研究生获得一等奖学金,其中一名研究生还获得了2012年的国家奖学金。这和王老师悉心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其实,我为学生做的事还很少,可他们却给了我许多的回报。每临节假日,收到同学们一条条温馨的祝福,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王老师说。

杭师大第二届师德标兵——教育科学学院王雁琳老师

校工会   2013-06-03

教育科学学院 王雁琳老师

王雁琳(1972.9),男,河北保定人,副教授,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生导师,1997年毕业于河北大学教育系,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杭州大学教育系,获得比较教育学硕士学位,2000年至今任教于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年至2008年攻读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博士学位。

一、潜心科研,成果丰硕。

王老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的比较研究,先后在《比较教育研究》、《教育发展研究》、《江苏高教》、《教育与经济》等刊物上发表论文《论利益相关者视野下英国技能培训政策的变迁》、《第三条道路与英国技能培训的社会合作模式》、《英国技能短缺问题的因素分析》多篇,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我国技能短缺问题及对策研究”、国家博士后基金课题“企业职业培训投资激励机制研究”等多项省部级和厅级课题。

二、治学严谨,以生为本。

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教育科学学院的王雁琳老师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从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一天,王老师就为自己定位:我是一名教师,我要对我的每一个学生负责!本着对工作的热爱与对学生的关心,王老师多年如一日,将爱送给每一位学生,他的平易近人和民主的作风深受学生喜爱。

王老师常常说,他本是一个非常不适合当老师的人,不善表达和言辞,因此也没有想到不善言辞的自己会把教师当成是毕生的职业,并且把全部热情都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中。王老师多年来担任《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课、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王老师一直以“治学严谨”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地准备每一节课。在他看来,教学是教师的天职,必须花时间认真努力去做,讲课以前首先自己要十分弄懂,自己一知半解地去给学生讲课,如同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产品一样,是缺乏师德和诚信的。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王老师尽可能地将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王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不仅体现在教学之中,还体现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王老师曾先后两次担任班主任工作。他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兴趣又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因此,他任班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提升同学们对专业的兴趣,进而激发大家的学习热情。在担任公管091的导师以后,王老师多次和同学们谈专业、谈理想,帮助同学们对未来尽早地规划。在一次次主题班会中,同学们渐渐明晰了发展方向,明确了今后的学习目标。王老师相信“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与学生交往中,他尊重、理解学生。王老师总是积极参加学生活动,无论自己班级组织的还是学院组织的,有求必应。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慢慢地学会尊重老师、尊重同学、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无形中营造了一种“知礼重教、谦虚谨慎”的和谐氛围。他总是以一颗责任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通过与他们交往的每一个细节来感染他们,让他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

三、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

学生最关心的就是就业问题,但很多同学对于如何做好就业准备很困惑。对于大部师范生来说,以后的选择主要是考研、考教师编制、考公务员。王老师也尽自己所能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帮助。为了帮助打算考研的同学,王老师还专门分析了历年相关学科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和大纲,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把握整理了复习的重点内容和备考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在王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公管091班的同学考研积极性很高,有6位同学顺利考上了研究生,其中5位被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等重点院校录取。此外,为了帮助其他同学准备毕业时的教师招考,王老师还把浙江各个地区的教师招考要求进行了整理,并特地组织班会将自己了解到的招考信息和资料与同学们交流和分享,针对招考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使同学们对以后的招考准备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

王老师多次担任教科院公管专业各个年级的实习指导工作。他认为实习阶段对师范生来说最关键的阶段,对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最大的,因此,每次实习他都投入全身心的经历对实习生提供尽可能地帮助。在实习中的每个星期,王老师只要时间不冲突,都抽出时间尽可能地多听实习生的课。并在课后组织实习生对上课的情况进行点评,为今后改进教学提供基础。为了更好地帮助实习生上好课,王老师和花费大量的时间从网上整理了将近200个优秀中小学老师的语文和英语教学视频,并进入认真地学习和分析。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更熟悉中小学老师的教学要求,清楚实习生存在的不足,也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指导。在安排实习点的带队老师时,王老师总是首先考虑其他老师的方便。在2009年公管专业061班的实习工作中,尽管嘉兴南湖实验学校作为外地实习点有诸多不便,王老师还是自告奋勇选择嘉兴点的指导工作。指导实习更多地依靠教师的自觉性,尤其是在外地学校指导实习更加不便,但是王老师出于对学生负责的态度,频繁地奔波于杭州和嘉兴之间。有时候为了听实习生早上的第一节课,王老师常常早上4点多钟就去火车站赶早班车。这让实习生十分感动,而王老师却说:“只要你们能够把课上好,那就是最让我高兴的事情。”他就是这样,时刻以自己的品质来感召学生,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王老师也因为对实习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两次被评为优秀实习带队教师。

王老师除了担任本科生的班主任工作以外,还担任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导师。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大部分是跨专业的,相关的教育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这也意味着对他们的指导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但是王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对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上的问题提供解答,从研究方向的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和撰写乃至最后的就业方向,王老师都会尽心尽力地提供帮助。王老师还根据研究生的兴趣和需要,让他们参与自己承担的国家课题的部分工作,给他们提供更多的学术锻炼机会。即使不是自己指导的研究生,王老师也一视同仁。因此,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们无论有什么问题,都愿意向王老师寻助。从2009年开始担任研究生导师工作以来,他指导的研究生在专业学习上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两名研究生获得一等奖学金,其中一名研究生还获得了2012年的国家奖学金。这和王老师悉心的指导是分不开的。

“其实,我为学生做的事还很少,可他们却给了我许多的回报。每临节假日,收到同学们一条条温馨的祝福,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王老师说。

杭州师范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