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集体

人文学院汉语教研室

发布人:校工会   发布时间:2016-11-14   访问量:155

“师德”是职业道德之一,我们从师德的特殊性、基本标准和达到的境界三个角度介绍汉语教研室这个集体。
一、学为人师
无学不成师,“师德”不同于常人的品德,学识是重要组成部分。学识是教师努力学习、勤奋科研的结果,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体现,是扎扎实实教书育人的基础。本教研室教师学为人师的品德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一支职称高、学位高的教师队伍。有教授6人,博士6人,各占总人数50%,身兼教授和博士的“双高”教师4人,比例高于人文学院,更高于全校。
(二)有一个影响省内外的专业人才团队。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杭州市新世纪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人选3人;4人分别当选为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修辞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华东修辞学会理事。汉语言文字学科,2000年建立省属高校第一个汉语专业硕士点,2003年遴选为杭州市重点学科;语言研究所2004年评选为杭州师范学院重点研究所。
(三)研究层次高,成果丰硕。目前主持承担的省级以上课题10项;3年来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级期刊6篇、核心期刊15篇。
二、教书育人
学生就是教育的“产品”,教书育人是检验师德的基本标准。本教研室教书育人作出成绩的教师,有案可据的事迹如下:
(一)曹庆霖,2005年杭州市优秀教师;04、05年优秀班主任;教学考评学生评分连年90分以上。
(二)段晓平,2006年钱江学院首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学生评选十佳,位列三甲。
(三)王占馥,所指导的研究生获2005年度浙江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全校共3人获奖)。
(四)汪少华,被人文学院推荐为浙江省名师候选人。
(五)陆忠发,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被评为2005年度校优秀毕业论文。
(六)叶  斌,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被评为2006年度校优秀毕业论文。
(七)吴锡根,身兼杭州市文化局领导职务,事务繁忙,但是仍旧非常重视给本科的学生上课。
三、倾心奉献
如果说教书育人是应尽的职业责任和义务,那么课余、业余时间满腔热情、甘心情愿为学生的成长作出奉献,则是真正境界的师德了。教研室对学生的倾心奉献,集中体现在扶植、指导人文学院汉语研习社上。
2004年底,教研室在江园度假村开会,专门讨论了帮助学生成立学生学术性社团“汉语研习社”的议题,一致通过一项“决议”:无条件支持汉语研习社是教研室的集体行为。随后,汉语研习社成立,教研室全体人员专程赶赴下沙,出席成立典礼。
当时的注册社员为135人,采用自选导师制的方法,教研室12位教师人均要指导10多个社员,但是没有一个教师有丝毫推却,每一位教师都热情地提供了电话号码和电子邮址。
研习社成立两年多来,新老社员共有300多人,产生过三届社委,举办知识竞赛、技能讲座、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各种活动近20次,邀请了包括著名语言学家王宁在内的多位学者来作报告,还评定了第一届汉语奖学金。去年,研习社在学生社团评比中,获得网络得票第一的殊荣;创办了《汉语季刊》。在这些过程中,知识竞赛的卷子和答案、邀请专家、调查创意、课题指导、活动方案、刊物筹办等,教研室成员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举个例子,仅某一位教师,就收到过有关研习社的电子邮件80多个。
研习社的成立和活动,为形成踏实、勤奋的学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选汉语类的学生数,过去的两年将近以往的一倍。当看到许多学生的积极成长时,教研室的老师们为自己额外付出的劳动而格外欣慰。
研习社还在进步,同学们还会进步,教研室也将继续乐于奉献!

人文学院汉语教研室

校工会   2016-11-14

“师德”是职业道德之一,我们从师德的特殊性、基本标准和达到的境界三个角度介绍汉语教研室这个集体。
一、学为人师
无学不成师,“师德”不同于常人的品德,学识是重要组成部分。学识是教师努力学习、勤奋科研的结果,是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体现,是扎扎实实教书育人的基础。本教研室教师学为人师的品德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一)有一支职称高、学位高的教师队伍。有教授6人,博士6人,各占总人数50%,身兼教授和博士的“双高”教师4人,比例高于人文学院,更高于全校。
(二)有一个影响省内外的专业人才团队。有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杭州市新世纪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人选3人;4人分别当选为浙江省语言学会副会长、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修辞学会理事、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理事、华东修辞学会理事。汉语言文字学科,2000年建立省属高校第一个汉语专业硕士点,2003年遴选为杭州市重点学科;语言研究所2004年评选为杭州师范学院重点研究所。
(三)研究层次高,成果丰硕。目前主持承担的省级以上课题10项;3年来获得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1级期刊6篇、核心期刊15篇。
二、教书育人
学生就是教育的“产品”,教书育人是检验师德的基本标准。本教研室教书育人作出成绩的教师,有案可据的事迹如下:
(一)曹庆霖,2005年杭州市优秀教师;04、05年优秀班主任;教学考评学生评分连年90分以上。
(二)段晓平,2006年钱江学院首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学生评选十佳,位列三甲。
(三)王占馥,所指导的研究生获2005年度浙江省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奖(全校共3人获奖)。
(四)汪少华,被人文学院推荐为浙江省名师候选人。
(五)陆忠发,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被评为2005年度校优秀毕业论文。
(六)叶  斌,所指导的本科生毕业论文被评为2006年度校优秀毕业论文。
(七)吴锡根,身兼杭州市文化局领导职务,事务繁忙,但是仍旧非常重视给本科的学生上课。
三、倾心奉献
如果说教书育人是应尽的职业责任和义务,那么课余、业余时间满腔热情、甘心情愿为学生的成长作出奉献,则是真正境界的师德了。教研室对学生的倾心奉献,集中体现在扶植、指导人文学院汉语研习社上。
2004年底,教研室在江园度假村开会,专门讨论了帮助学生成立学生学术性社团“汉语研习社”的议题,一致通过一项“决议”:无条件支持汉语研习社是教研室的集体行为。随后,汉语研习社成立,教研室全体人员专程赶赴下沙,出席成立典礼。
当时的注册社员为135人,采用自选导师制的方法,教研室12位教师人均要指导10多个社员,但是没有一个教师有丝毫推却,每一位教师都热情地提供了电话号码和电子邮址。
研习社成立两年多来,新老社员共有300多人,产生过三届社委,举办知识竞赛、技能讲座、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各种活动近20次,邀请了包括著名语言学家王宁在内的多位学者来作报告,还评定了第一届汉语奖学金。去年,研习社在学生社团评比中,获得网络得票第一的殊荣;创办了《汉语季刊》。在这些过程中,知识竞赛的卷子和答案、邀请专家、调查创意、课题指导、活动方案、刊物筹办等,教研室成员都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举个例子,仅某一位教师,就收到过有关研习社的电子邮件80多个。
研习社的成立和活动,为形成踏实、勤奋的学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一个数据可以说明问题:学年论文、毕业论文,选汉语类的学生数,过去的两年将近以往的一倍。当看到许多学生的积极成长时,教研室的老师们为自己额外付出的劳动而格外欣慰。
研习社还在进步,同学们还会进步,教研室也将继续乐于奉献!
杭州师范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