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人:校工会 发布时间:2011-06-04 访问量:123
理学院 詹士昌老师
詹士昌教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教26年来虽经历工作岗位的多次调整和变动,但始终奋斗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线,克尽职守、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重视加强个人优良师德师风的树立,积极为“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做出表率和贡献;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始终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对学生既严格要求,也真诚地关心和爱护,深得同学们的尊敬。该同志于1994年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评为杭州师范学院优秀班主任,2003年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校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5年被评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先进工作者。
一、以课堂教学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⑴从教以来,该同志始终坚持做到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道作业,保持严谨的教风,为学风建设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良好的典范。对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和困难,总是给予精心而耐心地辅导,做到诲人不倦。结合所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能适当地融入一些现代知识,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⑵从教以来,无论教学对象和讲授的课程怎么变化,该同志始终坚持并特别重视作为课程教学序幕的第一堂课教学过程的展开。充分利用学生新学课程伊始对新知识的期待和渴望心理,精心做好第一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着力为学生勾勒和展示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概貌和发展趋势,并突出强调新学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启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的、师生之间亲密互动的平台,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该同志针对当代青年学生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失时机地开展从学习观、知识观、亲情观、爱情观,到责任观、地位观、利益观、世界观的教育,并结合亲身经历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交流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各种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对大学生活客观定位、合理规划,引领学生渡过人生最有意义、最为精华的大学学习生涯。
二、以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为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⑴在教学中,该同志既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更新,也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进。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6篇,主持并完成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研究项目2项、校级主要课程建设项目1项,参与省级新世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个人排名列第四和第五)、教育部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届全国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物理教学成果大奖赛三等奖1项(个人排名列第四)、杭州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个人排名列第二)。
⑵尤其是在长期从事的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中,该同志非常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物理实验的改造、开发和应用,对多项大学物理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拓展了教学内容,使一些实验的教学意义更加深化、物理思想更为明确、训练效果更明显。经该同志改进过的实验有:《弦振动实验》、《二极管特性测定实验》、《单摆实验》、《液体表面张力实验》、《液体比热实验》、《可逆摆实验》、《碰撞实验》、《灵敏检流计实验》、《不良导体热导率测量实验》等多项,并在国内较早地实现了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及自动测量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的测量和数据处理中,为跟踪国内外最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三、以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建设为抓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010年10月,由于工作需要该同志由校部机关调到理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肩负着如何将理学院1000多名学子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宏观组织和协调的重任。该同志深深体会到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是目前比较适合于理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有效机制。为扭转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非师范类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长期存在的各种困局和问题,针对理学院现有师资队伍状况、学科基础和实践条件,结合当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理学院层面,该同志极力推动并着力打造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为目标的三大学科竞赛平台:以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大学生数学建模学科竞赛平台,以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为基础的大学生智能车模学科竞赛平台,以科学学科和教师教学能力为基础的大学生师范技能竞赛平台。
在该同志的多方协调和有效组织下,理学院各学科竞赛项目的教学团队已基本搭建成型、各学科竞赛活动可持续开展的保障激励机制已基本建立、各学科竞赛项目活动的运行条件已基本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活动项目的氛围已基本形成。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理学院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已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们全身心投入,精心辅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等方面广泛受益,并有望在今年参加的各类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突破性的成绩。
上一篇: 杭师大首届师德标兵——音乐学院金奇老师
下一篇: 杭师大首届师德标兵——音乐学院金奇老师
理学院 詹士昌老师
詹士昌教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从教26年来虽经历工作岗位的多次调整和变动,但始终奋斗在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一线,克尽职守、爱生敬业、为人师表、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始终重视加强个人优良师德师风的树立,积极为“打造最关爱学生的大学”做出表率和贡献;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始终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对学生既严格要求,也真诚地关心和爱护,深得同学们的尊敬。该同志于1994年被评为杭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2003年被评为杭州师范学院优秀班主任,2003年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校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05年被评为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普及活动先进工作者。
一、以课堂教学为平台,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⑴从教以来,该同志始终坚持做到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堂课、批好每一道作业,保持严谨的教风,为学风建设和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树立良好的典范。对于学生学习中遇到的各种疑难和困难,总是给予精心而耐心地辅导,做到诲人不倦。结合所讲授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能适当地融入一些现代知识,以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⑵从教以来,无论教学对象和讲授的课程怎么变化,该同志始终坚持并特别重视作为课程教学序幕的第一堂课教学过程的展开。充分利用学生新学课程伊始对新知识的期待和渴望心理,精心做好第一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着力为学生勾勒和展示相关专业知识体系的整体概貌和发展趋势,并突出强调新学课程在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启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特殊的、师生之间亲密互动的平台,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该同志针对当代青年学生思想观念和社会意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不失时机地开展从学习观、知识观、亲情观、爱情观,到责任观、地位观、利益观、世界观的教育,并结合亲身经历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交流对大学学习和生活的各种体会和感悟,引导学生对大学生活客观定位、合理规划,引领学生渡过人生最有意义、最为精华的大学学习生涯。
二、以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为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⑴在教学中,该同志既注重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更新,也注重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进。公开发表教学研究论文26篇,主持并完成浙江省教育厅师范教育研究项目2项、校级主要课程建设项目1项,参与省级新世纪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项、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2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获浙江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个人排名列第四和第五)、教育部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五届全国计算机多媒体与网络物理教学成果大奖赛三等奖1项(个人排名列第四)、杭州师范大学教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1项(个人排名列第二)。
⑵尤其是在长期从事的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中,该同志非常注重新技术、新方法对传统物理实验的改造、开发和应用,对多项大学物理实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改进,拓展了教学内容,使一些实验的教学意义更加深化、物理思想更为明确、训练效果更明显。经该同志改进过的实验有:《弦振动实验》、《二极管特性测定实验》、《单摆实验》、《液体表面张力实验》、《液体比热实验》、《可逆摆实验》、《碰撞实验》、《灵敏检流计实验》、《不良导体热导率测量实验》等多项,并在国内较早地实现了将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及自动测量技术应用于物理实验的测量和数据处理中,为跟踪国内外最新的物理实验教学水平,提高物理实验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做了大量的基础工作。
三、以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平台建设为抓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2010年10月,由于工作需要该同志由校部机关调到理学院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肩负着如何将理学院1000多名学子培养成为适应社会需要、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宏观组织和协调的重任。该同志深深体会到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是目前比较适合于理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的有效机制。为扭转理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尤其是非师范类应用性人才培养方面长期存在的各种困局和问题,针对理学院现有师资队伍状况、学科基础和实践条件,结合当代社会对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理学院层面,该同志极力推动并着力打造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为目标的三大学科竞赛平台:以应用数学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大学生数学建模学科竞赛平台,以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为基础的大学生智能车模学科竞赛平台,以科学学科和教师教学能力为基础的大学生师范技能竞赛平台。
在该同志的多方协调和有效组织下,理学院各学科竞赛项目的教学团队已基本搭建成型、各学科竞赛活动可持续开展的保障激励机制已基本建立、各学科竞赛项目活动的运行条件已基本创立、学生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活动项目的氛围已基本形成。在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目前理学院各项学科竞赛活动已如火如荼地开展,教师们全身心投入,精心辅导,学生们积极参与,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应用能力训练等方面广泛受益,并有望在今年参加的各类全国性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中取得突破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