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

杭师大首届师德标兵——人文学院黄岳杰老师

发布人:校工会   发布时间:2011-06-04   访问量:194

人文学院 黄岳杰老师

  黄岳杰同志系我校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校重点研究所“校园戏剧创研中心”主任,杭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他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满腔热情,乐于奉献,用他的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引导他们热爱文学,热爱戏剧,带着热情和梦想去生活。

  黄岳杰老师十分重视教师这一职业精神性。他在他的戏剧作品《掠过山冈的清风》中通过主人公的话表达了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我想,教师这一职业大概就是给那些特别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准备的”。在他写给学生的毕业留言中也有这样样的表述,“教文学而不爱文学,就好比做牧师而不信上帝。牧师的职业首先是信仰,然后才是饭碗,教师也是”。他坚持认为教师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职业,是一种更注重精神和操守的职业。他自己就一直实践这这种理想,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所有的努力都是为处在“灵魂发育”阶段学生提供“精神养料”。他在教学中十分注重人文理念的培育。除了积极投入、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备课认真、讲课投入、答疑不厌其烦外,还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注重人文精神的灌注和人格的塑造。近年来他一直在反思应试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反对把教育仅仅看成是职业培训,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热情的灌注,认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心怀热情和理想的人,他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理想激发学生理想。在教学中也是始终体现这一理念,积极投入,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备课认真,讲课投入,答疑不厌其烦。勤于阅读和思考,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反响普遍较好,在中文系历年学生教学考评中都位居前列。

  黄岳杰同志在日常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花费大量时间与学生沟通,深得同学信赖。平时关爱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适时调整工作策略。当学生出现精神危机或遇到现实困难时,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黄老爹”。他对学生充满了热情,一遇上学生的事就会“冒傻劲”。他可以二十四年如一日,花费大量时间挖空心思地写剧本、起早贪黑地排练,不厌其烦地组织演出。他可以在收到学生辅导请求后,放下手头所有的事,特地从城西赶到下沙,到半夜才回到家。很多学生都有了一种习惯,有事情找老黄。2008年春天,他因排戏劳累过度,住院治疗。一天夜里,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位非常熟悉的同学,开口就哭,原来是失恋了。问她在哪儿,回答说是在钱塘江边,他问清了具体位置立马联系他最信任的学生,要他去江边把那位女生接回来,然后让他把女生送到B1终点站,黄老师自己到车站接上这位同学。经过黄老师长时间的劝慰和疏导,这位女生的情绪终于得到了缓解。到为这位女生安排好住宿回到家中,已是凌晨两点多了。2010年岁末,他在城里参加经亨颐学院的教学工作会议,晚餐时突然收到一个学生的电话,电话里学生的声音着急而无奈,以他的经验,立刻判断这个学生一定遇到了大麻烦,他立刻对学生说:你等着,黄老师一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后,他赶到了学校,与这位同学谈了近两个小时,让这位处在危机中手足无措的学生找到了精神的依靠,避免了一场可能引发的危险。他说,爱学生,关键是让他们对爱

  他担任班主任,不但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还担负着学生思想导师的职责。他督促学生看书,给每个学生定下四年看一百本书的最低任务,定期检查他们的读书笔记,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读书心得。他不辞辛苦地与每一位同学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还经常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中,让他们陶冶性情,养育诗性。他对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一个已经留校工作的毕业生说:如果让我重新读书而又可以选择班主任的话,我一定会选黄老师当班主任,因为他能让我明白什么是大学,什么是中文专业。他对文学的热爱,对戏剧的执着,对生活的激情一直感染着他的学生。一个毕业生在博客里写道:“黄老师对人生的解读透露着他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毕业离别时,他送给我们一句话:要懂得诗意得栖居。没记错的话,黄老师也该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然而和他在一起,总是会让我们觉得时间不够,让我们觉得草地上的一颗小石子儿都会有生命,让我们觉得每一天都可以那么得精彩。”

  我校的中文专业是 “浙江省重点专业”。黄岳杰老师认为校园戏剧是一个很好的专业辐射平台,通过校园戏剧活动可以扩展中文专业的影响力,能使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得益。自1987年来,黄岳杰老师一直在从事校园戏剧的编创和推广工作,花费了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指导学生通过戏剧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综合素质。他自己编写剧本,十多年来共创作剧本近二十个,还要负责导演及许多幕后工作,精力投入极大。1987年以来共主持了22届“戏剧节”,排演演剧目达到300多出,有5000多人次参与过表演及幕后工作。2007年9月到10月间,为参加中国文联、教育部举办的的“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近一个月时间几乎天天到下沙排练,双休日也不例外,常常一清早出发,到晚上十点多才到家,以至于心脏出了问题,住医院治疗。从事这项活动很辛苦,但黄岳杰老师从无怨言,他说:“我从事这项活动就是因为我喜欢,喜欢就没什么好说的,所有的付出都是你自己愿意的。”因为热爱,苦亦成了乐。1996年黄岳杰老师发起成立了我校学生“流霞剧社”,不断推出精品剧目。十年来,“流霞剧社”在省内高校中一直是公认的最具活力的学生剧社,几乎每年都能创作出新剧目。黄岳杰老师创作的的《掠过山冈的清风》、《风雨沧浪湖》、《虚拟爱情》、《易水寒》、《是非电视》等都已成为我省大学校园戏剧中的代表作品,像《虚拟爱情》,已被二十多个学校移植演出,版本甚多。这些剧目或凝重,或诙谐,或夸张,但都有一种校园文化的色彩:清新、自然、质朴、不守成规、风格多样、有人文思考。

  黄岳杰老师用二十多年的努力为学校创立了一张文化名片,打造了一个在全国高校有一定影响的校园文化优秀品牌。他主持的校园戏剧项目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他创作的校园戏剧屡次获全国大奖,曾获文化部“群星奖”优秀奖、教育部“中国大学生艺术节”戏剧类一等奖、中国文联“中国曹禺戏剧奖”二等奖、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特别是大型话剧《西泠守望》2008年获中国文联颁发的国家级文艺大奖“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此项目为5年来杭州市戏剧界最重要的成果。2007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教学工作评估,确定我校的办学特色为“人文学堂艺术校园”,作为非专业艺术教育的特色成果,校园戏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校园戏剧为我校创立了一个文化品牌。新华社、《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大舞台》杂志等省内各主要媒体都作过我校大学校园戏剧开展情况的报道和黄岳杰老师的专访,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文化声誉。两年来黄岳杰老师曾获“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社团指导教师”(团省委)、“杭州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市教育局)、杭州师范学院“教学十佳”、杭州师范学院“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从讲台到舞台,黄岳杰老师用他的方式不断影响着他的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一个教育者的理想。他用自己方式传承者百年师范的文脉,从引导着他的学生精神的成长。他说他所做的事情也许是数字化考核所不能测评出来的,但这些不能被数据测评的东西却关乎一个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它与那些可以被测评的东西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杭师大首届师德标兵——人文学院黄岳杰老师

校工会   2011-06-04

人文学院 黄岳杰老师

  黄岳杰同志系我校人文学院副教授,中文系主任,校重点研究所“校园戏剧创研中心”主任,杭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他热爱教育事业,对学生满腔热情,乐于奉献,用他的理想主义和人文精神,影响着他的学生,引导他们热爱文学,热爱戏剧,带着热情和梦想去生活。

  黄岳杰老师十分重视教师这一职业精神性。他在他的戏剧作品《掠过山冈的清风》中通过主人公的话表达了他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看法,“我想,教师这一职业大概就是给那些特别关注精神生活的人准备的”。在他写给学生的毕业留言中也有这样样的表述,“教文学而不爱文学,就好比做牧师而不信上帝。牧师的职业首先是信仰,然后才是饭碗,教师也是”。他坚持认为教师是一种理想主义者的职业,是一种更注重精神和操守的职业。他自己就一直实践这这种理想,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所有的努力都是为处在“灵魂发育”阶段学生提供“精神养料”。他在教学中十分注重人文理念的培育。除了积极投入、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备课认真、讲课投入、答疑不厌其烦外,还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注重人文精神的灌注和人格的塑造。近年来他一直在反思应试教育、实用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反对把教育仅仅看成是职业培训,认为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热情的灌注,认为一个教师就应该是一个心怀热情和理想的人,他用自己的热情点燃学生的热情,用自己的理想激发学生理想。在教学中也是始终体现这一理念,积极投入,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备课认真,讲课投入,答疑不厌其烦。勤于阅读和思考,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注重实践性,注重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学生反响普遍较好,在中文系历年学生教学考评中都位居前列。

  黄岳杰同志在日常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仍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花费大量时间与学生沟通,深得同学信赖。平时关爱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适时调整工作策略。当学生出现精神危机或遇到现实困难时,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黄老爹”。他对学生充满了热情,一遇上学生的事就会“冒傻劲”。他可以二十四年如一日,花费大量时间挖空心思地写剧本、起早贪黑地排练,不厌其烦地组织演出。他可以在收到学生辅导请求后,放下手头所有的事,特地从城西赶到下沙,到半夜才回到家。很多学生都有了一种习惯,有事情找老黄。2008年春天,他因排戏劳累过度,住院治疗。一天夜里,接到一个电话,是一位非常熟悉的同学,开口就哭,原来是失恋了。问她在哪儿,回答说是在钱塘江边,他问清了具体位置立马联系他最信任的学生,要他去江边把那位女生接回来,然后让他把女生送到B1终点站,黄老师自己到车站接上这位同学。经过黄老师长时间的劝慰和疏导,这位女生的情绪终于得到了缓解。到为这位女生安排好住宿回到家中,已是凌晨两点多了。2010年岁末,他在城里参加经亨颐学院的教学工作会议,晚餐时突然收到一个学生的电话,电话里学生的声音着急而无奈,以他的经验,立刻判断这个学生一定遇到了大麻烦,他立刻对学生说:你等着,黄老师一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后,他赶到了学校,与这位同学谈了近两个小时,让这位处在危机中手足无措的学生找到了精神的依靠,避免了一场可能引发的危险。他说,爱学生,关键是让他们对爱

  他担任班主任,不但在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还担负着学生思想导师的职责。他督促学生看书,给每个学生定下四年看一百本书的最低任务,定期检查他们的读书笔记,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读书心得。他不辞辛苦地与每一位同学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还经常带领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中,让他们陶冶性情,养育诗性。他对学生有一种天然的一个已经留校工作的毕业生说:如果让我重新读书而又可以选择班主任的话,我一定会选黄老师当班主任,因为他能让我明白什么是大学,什么是中文专业。他对文学的热爱,对戏剧的执着,对生活的激情一直感染着他的学生。一个毕业生在博客里写道:“黄老师对人生的解读透露着他对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毕业离别时,他送给我们一句话:要懂得诗意得栖居。没记错的话,黄老师也该是四十多岁的人了,然而和他在一起,总是会让我们觉得时间不够,让我们觉得草地上的一颗小石子儿都会有生命,让我们觉得每一天都可以那么得精彩。”

  我校的中文专业是 “浙江省重点专业”。黄岳杰老师认为校园戏剧是一个很好的专业辐射平台,通过校园戏剧活动可以扩展中文专业的影响力,能使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能得益。自1987年来,黄岳杰老师一直在从事校园戏剧的编创和推广工作,花费了大量业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指导学生通过戏剧活动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综合素质。他自己编写剧本,十多年来共创作剧本近二十个,还要负责导演及许多幕后工作,精力投入极大。1987年以来共主持了22届“戏剧节”,排演演剧目达到300多出,有5000多人次参与过表演及幕后工作。2007年9月到10月间,为参加中国文联、教育部举办的的“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近一个月时间几乎天天到下沙排练,双休日也不例外,常常一清早出发,到晚上十点多才到家,以至于心脏出了问题,住医院治疗。从事这项活动很辛苦,但黄岳杰老师从无怨言,他说:“我从事这项活动就是因为我喜欢,喜欢就没什么好说的,所有的付出都是你自己愿意的。”因为热爱,苦亦成了乐。1996年黄岳杰老师发起成立了我校学生“流霞剧社”,不断推出精品剧目。十年来,“流霞剧社”在省内高校中一直是公认的最具活力的学生剧社,几乎每年都能创作出新剧目。黄岳杰老师创作的的《掠过山冈的清风》、《风雨沧浪湖》、《虚拟爱情》、《易水寒》、《是非电视》等都已成为我省大学校园戏剧中的代表作品,像《虚拟爱情》,已被二十多个学校移植演出,版本甚多。这些剧目或凝重,或诙谐,或夸张,但都有一种校园文化的色彩:清新、自然、质朴、不守成规、风格多样、有人文思考。

  黄岳杰老师用二十多年的努力为学校创立了一张文化名片,打造了一个在全国高校有一定影响的校园文化优秀品牌。他主持的校园戏剧项目获得教育部“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他创作的校园戏剧屡次获全国大奖,曾获文化部“群星奖”优秀奖、教育部“中国大学生艺术节”戏剧类一等奖、中国文联“中国曹禺戏剧奖”二等奖、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特别是大型话剧《西泠守望》2008年获中国文联颁发的国家级文艺大奖“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此项目为5年来杭州市戏剧界最重要的成果。2007年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教学工作评估,确定我校的办学特色为“人文学堂艺术校园”,作为非专业艺术教育的特色成果,校园戏剧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校园戏剧为我校创立了一个文化品牌。新华社、《浙江日报》、《杭州日报》、浙江电视台、杭州电视台、《大舞台》杂志等省内各主要媒体都作过我校大学校园戏剧开展情况的报道和黄岳杰老师的专访,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文化声誉。两年来黄岳杰老师曾获“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社团指导教师”(团省委)、“杭州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市教育局)、杭州师范学院“教学十佳”、杭州师范学院“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从讲台到舞台,黄岳杰老师用他的方式不断影响着他的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实践着一个教育者的理想。他用自己方式传承者百年师范的文脉,从引导着他的学生精神的成长。他说他所做的事情也许是数字化考核所不能测评出来的,但这些不能被数据测评的东西却关乎一个大学的精神和文化,它与那些可以被测评的东西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杭州师范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