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

红烛精神铸师魂---记校师德标兵杨小洪老师

发布人:校工会   发布时间:2016-12-19   访问量:100

外国语学院的杨小洪教授从教近卅载,给无数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杨小洪教授用澎湃的激情,耕耘温馨的沃野;用执着热情,开垦冷漠的荒野;像清澈甘甜的山泉,浇灌干涸的土地;像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焦渴的心田。

智慧之泉。杨老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辨证的判断力,更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他以深厚的学术积淀,浑然天成的人文涵养得到学生们的仰慕与敬重。他勇于探索,开设了许多以前未曾开设的课程,尤以文学、哲学见长。如《西方神话》、《西方历史与文化》、《Philosophy of Self》等本科学生的课程以及《西方神话与哲学》、《教育哲学》、《西方哲学史》等研究生的哲学类课程。在传播文化知识,拓宽文化视野,促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上,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他不断进行教改实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小组合作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唤醒学生的正确自我意识,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课内外的立体互动。此外,他还变新教学策略和改革评估体系。 

杨老师置身于课堂之上,思想会仿佛飞到孔子的私塾和柏拉图的学园,想象自己和同窗们沿袭着“辩难”的古风,而师生间通过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共同探讨“人生”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在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中,杨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而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他又是很好的“交往者”和“促进者”。在这个互动开放的系统中,知识不仅是在被传递着,更是在被创造着。知识是我们创造的——互动地、对话地、会话地创造的。或许就连教师本人都无法准确知道最后课堂将会发生什么。“相互作用是构成成长的核心”,正是在相互作用中,我们实现了创造和成长。当然,这样一个开放的课堂体系对教师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他必须随时准备去应付那些突如其来的奇思异想。在学期之初,杨老师曾说,他时刻准备“被学生逼到墙角,作困兽之斗”,很遗憾,我们似乎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这一幕。一位拥有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诗性的语言和澎湃激情的老师,在让学生敬重以外,更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所要具备的素质何其多:庞大的知识储备、先进的教学理念、高度的责任感和激昂的热情,缺一不可。 

雕塑灵魂。杨老师十几年来身体一直不好,频繁进出医院,可他还是坚持经常抱病上课。在医院,他是年过半百的老病人,每天要挂好几个小时的点滴;在学校,他是精神饱满,满腔激情的资深教师。是什么在支撑着杨老师,在课堂上声如洪钟,浑然忘我地讲课。是对学生的责任,是对工作的热情,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于疾病,杨老师坦然相对,从容地与之周旋;面对生活,杨老师充满热情,积极乐观;面对工作,杨老师兢兢业业,不断创新;面对学生,杨老师耐心教导,细心开导,启发学生。“九月份的第四次课没有来。听说杨老师住院了。我一惊,原来第三次课的时候杨老师就是不顾家人劝阻,抱病工作的。为什么?我知道,为了那个神圣的使命,因为他是教师。他让我们了解了一个老师无怨不悔的灵魂。”果然,十月份一开学,杨老师每天专程从医院赶来给我们上课,我们的课又继续上下去了。课堂上,仍旧是激动人心的讨论,杨老师也与我们一同徜徉在其中。那感觉,是久违的清新。我们成了自己的主人,灵魂是自己的,我们能够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是的,雕塑灵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颠覆。与其说杨老师课堂模式独树一帜,不如说它已然脱离我们所熟知的课堂而上升为一道风味独特的精神大餐,一群生机勃勃的年轻人思想的集结地。惊异于它的包罗万象与从容不迫、瑰丽的文学、丰赡的思想,深厚的历史以及充满哲思的人生。“在这堂课里,我什么都不想也不能教,只要你们学会两个字——颠覆。”就是这句话冲击着我们以往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不得不打破以往的思维模式,以另一种全新的、更开阔的思维,去面临即将到来的挑战。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所受的教育不容我们去怀疑,去颠覆,只能近乎盲目和绝对地去接受,去信仰。但是,杨老师的课堂试图开启我们长期禁闭的思维之门,重新点燃思想的火花。它是叛逆的,但它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叛逆。它让我们由惶惶不安的学生成长为快乐自信的思想者。虽然只有两个字,然而却给我们开启了一扇巨大无比的门,似乎可以听到那门开启时的隆隆响声。杨老师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提出质疑,用我们自己的思维进行过滤,提炼出新的东西,使其因带有我们自己的印记而让我们感觉前所未有的骄傲与满足。杨老师把我们从混沌的沉睡中唤醒,展示给我们一种自己去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我们逐步具备一种用创造的精神来迎接新的挑战的能力。当然,这些东西不仅仅局限于狭隘的课堂,它将使我们受益整个人生。 

“亲其师,信其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杨老师以其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更高追求,引导学生对未来不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红烛精神铸师魂---记校师德标兵杨小洪老师

校工会   2016-12-19

外国语学院的杨小洪教授从教近卅载,给无数学子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杨小洪教授用澎湃的激情,耕耘温馨的沃野;用执着热情,开垦冷漠的荒野;像清澈甘甜的山泉,浇灌干涸的土地;像润物无声的细雨,滋润焦渴的心田。

智慧之泉。杨老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技能、辨证的判断力,更有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他以深厚的学术积淀,浑然天成的人文涵养得到学生们的仰慕与敬重。他勇于探索,开设了许多以前未曾开设的课程,尤以文学、哲学见长。如《西方神话》、《西方历史与文化》、《Philosophy of Self》等本科学生的课程以及《西方神话与哲学》、《教育哲学》、《西方哲学史》等研究生的哲学类课程。在传播文化知识,拓宽文化视野,促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上,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他不断进行教改实践: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小组合作为平台,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唤醒学生的正确自我意识,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的课内外的立体互动。此外,他还变新教学策略和改革评估体系。 

杨老师置身于课堂之上,思想会仿佛飞到孔子的私塾和柏拉图的学园,想象自己和同窗们沿袭着“辩难”的古风,而师生间通过苏格拉底式的对话,共同探讨“人生”这一古老的哲学命题。在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中,杨老师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而在师生对话的过程中,他又是很好的“交往者”和“促进者”。在这个互动开放的系统中,知识不仅是在被传递着,更是在被创造着。知识是我们创造的——互动地、对话地、会话地创造的。或许就连教师本人都无法准确知道最后课堂将会发生什么。“相互作用是构成成长的核心”,正是在相互作用中,我们实现了创造和成长。当然,这样一个开放的课堂体系对教师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他必须随时准备去应付那些突如其来的奇思异想。在学期之初,杨老师曾说,他时刻准备“被学生逼到墙角,作困兽之斗”,很遗憾,我们似乎没有足够的能力实现这一幕。一位拥有广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诗性的语言和澎湃激情的老师,在让学生敬重以外,更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成为一名出色的教师所要具备的素质何其多:庞大的知识储备、先进的教学理念、高度的责任感和激昂的热情,缺一不可。 

雕塑灵魂。杨老师十几年来身体一直不好,频繁进出医院,可他还是坚持经常抱病上课。在医院,他是年过半百的老病人,每天要挂好几个小时的点滴;在学校,他是精神饱满,满腔激情的资深教师。是什么在支撑着杨老师,在课堂上声如洪钟,浑然忘我地讲课。是对学生的责任,是对工作的热情,是对祖国的热爱。对于疾病,杨老师坦然相对,从容地与之周旋;面对生活,杨老师充满热情,积极乐观;面对工作,杨老师兢兢业业,不断创新;面对学生,杨老师耐心教导,细心开导,启发学生。“九月份的第四次课没有来。听说杨老师住院了。我一惊,原来第三次课的时候杨老师就是不顾家人劝阻,抱病工作的。为什么?我知道,为了那个神圣的使命,因为他是教师。他让我们了解了一个老师无怨不悔的灵魂。”果然,十月份一开学,杨老师每天专程从医院赶来给我们上课,我们的课又继续上下去了。课堂上,仍旧是激动人心的讨论,杨老师也与我们一同徜徉在其中。那感觉,是久违的清新。我们成了自己的主人,灵魂是自己的,我们能够倾听自己内心的呼唤。是的,雕塑灵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颠覆。与其说杨老师课堂模式独树一帜,不如说它已然脱离我们所熟知的课堂而上升为一道风味独特的精神大餐,一群生机勃勃的年轻人思想的集结地。惊异于它的包罗万象与从容不迫、瑰丽的文学、丰赡的思想,深厚的历史以及充满哲思的人生。“在这堂课里,我什么都不想也不能教,只要你们学会两个字——颠覆。”就是这句话冲击着我们以往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不得不打破以往的思维模式,以另一种全新的、更开阔的思维,去面临即将到来的挑战。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所受的教育不容我们去怀疑,去颠覆,只能近乎盲目和绝对地去接受,去信仰。但是,杨老师的课堂试图开启我们长期禁闭的思维之门,重新点燃思想的火花。它是叛逆的,但它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需求的叛逆。它让我们由惶惶不安的学生成长为快乐自信的思想者。虽然只有两个字,然而却给我们开启了一扇巨大无比的门,似乎可以听到那门开启时的隆隆响声。杨老师鼓励学生对教科书提出质疑,用我们自己的思维进行过滤,提炼出新的东西,使其因带有我们自己的印记而让我们感觉前所未有的骄傲与满足。杨老师把我们从混沌的沉睡中唤醒,展示给我们一种自己去思考问题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我们逐步具备一种用创造的精神来迎接新的挑战的能力。当然,这些东西不仅仅局限于狭隘的课堂,它将使我们受益整个人生。 

“亲其师,信其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杨老师以其自身独特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更高追求,引导学生对未来不断积极进取,开拓创新。

杭州师范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