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

撑起智慧与情感的天平-记校师德标兵王起文老师

发布人:校工会   发布时间:2016-12-19   访问量:99

王起文老师是信息工程学院的系主任,为人谦和、作风严谨,在教学的舞台上呕心沥血,以其独特的智慧与情感将教书育人诠释得贴切、生动。

王老师多年来承担了集教学管理科研与一身的繁重任务,为电子工程系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工科学院具有工科特点的学生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当年,电子工程系是学校的一个新建的专业,学生是从其他学院合并过来的,又需对专业进行整改,特别是在系统建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于是,王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的整改建设中。教学计划的修订是一项非常细致、严肃、系统的工作。王老师充分调研,不顾严寒酷暑走访其他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利用周末时间对教学计划进行严密的修改。王老师与电子系的每一位老师耐心交流,作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育大纲撰写工作,进行总体检查修改。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王老师更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勇挑重担。尽管他年过半百,但是仍然以年轻人充沛的精神和活力,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模拟电路实验室、PLC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等高规格的专业实验室,使得电子信息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跨上了一个台阶。无畏于困难,务实于挑战,王老师一直都任劳任怨,尽心尽职,践行着“打造新专业,创造新成绩”的目标的实现。

王老师非常注重课程的教学过程。在信息工程系统建立以后,他就担任了大量的课程,有C语言、微机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嵌入式 C、单片机原理、单片机产品设计、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还开设了两门设计性实验课程,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辅导。在承担这些课程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他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激励着同他一起工作的师生。每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都要对教材进行反复的推敲,再三地和同事讨论教材的细节,在钻研中制订出与学生相适应的授课计划;每节课前,他都会不断地对所备课程进行修改,通过模拟等不同的授课方式进行比较,选择契合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在课堂上,除了向同学讲授层次鲜明的专业知识外,他还将最新的科技信息,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融入到讲课当中,调动所有学生的上课热情;(每节)课后,他又不断地征求同学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王老师还非常注重学生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以身作则,爱护学生。在课堂上,他讲究授课艺术,紧抓学生心理,努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下掌握知识;在课下,他又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课间讲一些活跃气氛,启迪心智的故事,让学生在娱乐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他还常注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心血和时间。偶有时间,他都要到学生中间去,表面上说是闲聊,其实是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树立良好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平时,只要学生有要求,他无论多忙,都会挤出时间来满足学生要求,热情地指导学生实验和作品制作。有时学生走了,他还在实验室忙碌着。在学生心中,王老师既是导师,又像父亲。就连还没听过他上过课的学生也会经常来打听王老师什么时候开课,他们希望早一点能听他上课。

在担任系主任期间,王老师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科学管理,以“其身正,不令则行,虽令不行”的准则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学生树立勤奋钻研 ,勇于创新的精神,感召同时尽职尽责,努力拼搏,争创佳绩。由他提出来的 “开放实验室”设想投入运行后,历时一年,便取得了丰厚的成果。2002年10月信息工程学院“开放实验室一周年作品展”上,“母亲节贺卡”“沙漏动画”“走迷宫”“食堂打卡系统”等风格迥异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获得了学校领导的好评,熟悉王老师的人都知道,这每一件作品里面都凝聚了王老师太多的心血和精力。每次实验室成果展和比赛期间,王老师几乎是和学生融为一体的,趁中午、周末休息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去电子市场买实验器材;早上很早就在实验室里忙碌了;晚七点才回家吃饭,甚至采用“电话教育”的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做好竞赛辅导,与学生吃住一起,夜以继日地指导学生,为信工院学生取得竞赛优异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人家说“上阵不离父子兵”,他这种一心为学生着想的高尚师德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有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碰到这样认真负责、知识渊博而又和蔼可亲的好老师,他将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我们身上。愿学校有更多这样的好老师。”以后每年的五月份都要举办开放实验室作品展,到现在共举办了五届,用校领导的一句话就是“一年比一年好”。

王老师得高望重,求是创新,与时俱进。他的教学工作出色,为人和蔼可亲。为了学生他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为了学院他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他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一个良师的承诺。常青,刚毅,傲骨正是他最好的写照。他的智慧与情感赢得了学生们崇高的敬意。


撑起智慧与情感的天平-记校师德标兵王起文老师

校工会   2016-12-19

王起文老师是信息工程学院的系主任,为人谦和、作风严谨,在教学的舞台上呕心沥血,以其独特的智慧与情感将教书育人诠释得贴切、生动。

王老师多年来承担了集教学管理科研与一身的繁重任务,为电子工程系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工科学院具有工科特点的学生作出了极大的努力。当年,电子工程系是学校的一个新建的专业,学生是从其他学院合并过来的,又需对专业进行整改,特别是在系统建设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于是,王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的整改建设中。教学计划的修订是一项非常细致、严肃、系统的工作。王老师充分调研,不顾严寒酷暑走访其他学校,邀请有关专家利用周末时间对教学计划进行严密的修改。王老师与电子系的每一位老师耐心交流,作好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教育大纲撰写工作,进行总体检查修改。

在实验室建设方面,王老师更是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勇挑重担。尽管他年过半百,但是仍然以年轻人充沛的精神和活力,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模拟电路实验室、PLC实验室、传感器实验室等高规格的专业实验室,使得电子信息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跨上了一个台阶。无畏于困难,务实于挑战,王老师一直都任劳任怨,尽心尽职,践行着“打造新专业,创造新成绩”的目标的实现。

王老师非常注重课程的教学过程。在信息工程系统建立以后,他就担任了大量的课程,有C语言、微机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嵌入式 C、单片机原理、单片机产品设计、可编程逻辑电路设计等课程的教学,还开设了两门设计性实验课程,为学生的毕业设计辅导。在承担这些课程教学任务的过程中,他始终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奉献精神激励着同他一起工作的师生。每承担一门课程的教学任务,他都要对教材进行反复的推敲,再三地和同事讨论教材的细节,在钻研中制订出与学生相适应的授课计划;每节课前,他都会不断地对所备课程进行修改,通过模拟等不同的授课方式进行比较,选择契合学生实际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在课堂上,除了向同学讲授层次鲜明的专业知识外,他还将最新的科技信息,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融入到讲课当中,调动所有学生的上课热情;(每节)课后,他又不断地征求同学的意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王老师还非常注重学生心理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以身作则,爱护学生。在课堂上,他讲究授课艺术,紧抓学生心理,努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下掌握知识;在课下,他又经常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深入浅出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课间讲一些活跃气氛,启迪心智的故事,让学生在娱乐活动中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他还常注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学生身上倾注了很多的精力、心血和时间。偶有时间,他都要到学生中间去,表面上说是闲聊,其实是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和学习情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在思想上,心理上树立良好的正确的人生态度;平时,只要学生有要求,他无论多忙,都会挤出时间来满足学生要求,热情地指导学生实验和作品制作。有时学生走了,他还在实验室忙碌着。在学生心中,王老师既是导师,又像父亲。就连还没听过他上过课的学生也会经常来打听王老师什么时候开课,他们希望早一点能听他上课。

在担任系主任期间,王老师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科学管理,以“其身正,不令则行,虽令不行”的准则和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学生树立勤奋钻研 ,勇于创新的精神,感召同时尽职尽责,努力拼搏,争创佳绩。由他提出来的 “开放实验室”设想投入运行后,历时一年,便取得了丰厚的成果。2002年10月信息工程学院“开放实验室一周年作品展”上,“母亲节贺卡”“沙漏动画”“走迷宫”“食堂打卡系统”等风格迥异的作品在当时受到了很多人的重视,获得了学校领导的好评,熟悉王老师的人都知道,这每一件作品里面都凝聚了王老师太多的心血和精力。每次实验室成果展和比赛期间,王老师几乎是和学生融为一体的,趁中午、周末休息的时间和学生一起去电子市场买实验器材;早上很早就在实验室里忙碌了;晚七点才回家吃饭,甚至采用“电话教育”的方式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做好竞赛辅导,与学生吃住一起,夜以继日地指导学生,为信工院学生取得竞赛优异成绩立下了汗马功劳。人家说“上阵不离父子兵”,他这种一心为学生着想的高尚师德受到了师生的广泛好评。有位学生是这样说的:“我觉得自己很幸运,能碰到这样认真负责、知识渊博而又和蔼可亲的好老师,他将自己的时间都花在了我们身上。愿学校有更多这样的好老师。”以后每年的五月份都要举办开放实验室作品展,到现在共举办了五届,用校领导的一句话就是“一年比一年好”。

王老师得高望重,求是创新,与时俱进。他的教学工作出色,为人和蔼可亲。为了学生他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为了学院他加班加点,任劳任怨。他用实际行动实践着一个良师的承诺。常青,刚毅,傲骨正是他最好的写照。他的智慧与情感赢得了学生们崇高的敬意。


杭州师范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