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动态

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管理育人)团队被表彰为“全国巾帼文明岗”

发布人:外国语学院   发布时间:2025-03-18   访问量:9

近日,全国妇联发布了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巾帼文明岗名单。由我校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周敏领衔的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管理育人)团队被表彰为“全国巾帼文明岗”。这也是该团队继2015年获评“浙江省巾帼文明岗”后再次获得上级妇联表彰。

全国巾帼文明岗1.jpg_副本


十年磨一剑,作为一支女性占比七成以上的团队,她们积极发挥“她”力量,坚守育人初心,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努力培养一流人才。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马云,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邱锋等一批批优秀学子从外国语学院筑梦起航,在各行各业书写奋斗华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在青年学子中厚植家国情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之问,也是外语学院学生工作(管理育人)团队之问。团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努力培养厚植家国情怀的外语学子。

每年夏末秋初,在学院迎接新生的“书记院长班会课”,团队成员们和学生详述学校的红色根脉和外语人未来使命,将“中外贯通、文化摆渡”的办学理念向同学们娓娓道来,鼓励同学们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浪潮。

“我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我想和老师们说的那样,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挥洒自己的青春。”经亨颐英语245班的成润霞同学当时参加开学第一课后感觉心潮汹涌,她近期刚应征入伍,即将携笔从戎,贡献青春力量。


全国巾帼文明岗2_副本


不仅校内课堂帮助同学们扣好入学“第一粒扣子”,团队成员更是着力深化学生“社会大课堂”教育,数十年如一日的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从服务保障G20峰会、杭州亚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良渚论坛等国际性赛会,到奔赴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英语支教实践,还有为新疆学生开展的“空中英语丝路课堂”都是外语学子的别样精彩。2023年,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良渚论坛在余杭召开。从论坛召开至今,团队就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论坛的保障任务,从外围的接待人员外语培训到会场的语言志愿服务都有外语学子参与其中贡献力量。“让同学们深入社会一线,感知时代脉搏,更能激发他们对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价值进行深层次理解和感悟。”团队成员、外国语学院书记袁智杰说。

英语师范213学生华碧岑对此深有感悟,“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杭州亚运国际播报团后,我被活动中提及的‘在国际体育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深深鼓舞,因此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亚运‘小青荷’,身体力行诠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











鼓励青年学子创新性学习










新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多年来,团队努力争取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以学为主、多元成长的通道和进步台阶,鼓励他们创新性学习,充分激发成长动能。

团队成员依托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外国语言文学连续八年位居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4-6%,这为我们组织邀请学术大咖、专业教师来校讲座提供了资源优势。其他学科的教师也积极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参与学科育人。”团队成员、学工办主任张高娃介绍,仅去年一年,学院就举办“宏学系列”学术讲座或论坛近80次。从AI如何赋能外语教育、就业到量子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学研究,从全球南方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到岛屿研究的多维视角……紧扣创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论坛主题,月月不落空的学术滋养,融汇成外语学子创新成长的土壤,学院本科生升学率位居学校文科专业前列。

团队坚持开展“教授有约”,在轻松愉悦的沙龙活动中深度融合学习方法、学术规范与职业理想,发挥学院书记院长、学科带头人、班主任等作用,构建“育人共同体”,激发师生共同成长的内生动能。去年年底的活动中,院长周敏教授就和学生们畅谈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为学生们规划专业与个人发展提供建议。


全国巾帼文明岗3_副本


团队成员注重发挥学科竞赛作用,在竞赛中将学生职业理想、人文素养、专业兴趣、创新能力相结合,寓赛于乐。学生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全国高校日语专业“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微视频大赛、“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全国交流活动中等比赛活动中屡创佳绩。

团队成员孵化培育的项目《百young非遗——助推“浙”里指尖技艺赶潮出海》在去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我们这支团队致力于服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七年来团队的足迹已经遍布浙江18个地区,活动覆盖桐庐剪纸、径山茶筅制作、余杭纸伞制作、东阳木雕等26项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并与56位非遗匠人建立了合作关系,传播影响力辐射全球23个国家。”外国语学院翻译221学生蔡清怡说,“这种文化+外语融合的学习实践方式,让我对新时代的专业学习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加深了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培养青年学子的国际化视野










  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突破地域与文化局限,开展国际化教育交流成为团队成员育人的又一途径。
“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出国交流修学项目,提升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我们坚持制定完善出国(境)交流项目选拔与管理办法,做好出国项目政策解读及行前安全培训,为学生提供坚实后盾。”团队成员、学院副书记娄丹华介绍,每年学院有近200人次学生出国交流深造。而去年团队成员参与以及牵头申报的“环波罗的海国家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和“加勒比地区研究人才出国研修计划”两个项目获批国家留基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为推动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更提供了助力,学生们“走出去”“请进来”更为频繁,视野格局进一步提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与加勒比地区广泛搭建交流对话平台,在各领域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团队成员和青年学生在周敏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到对加勒比地区的研究中,为“南南合作”提供具有师大特色、师大风格的学科和智力支撑。多份咨询报告的反复打磨、几年如一日的深入调研、一期期国际交流论坛的举办……背后正是团队成员和青年学生为我国与加勒比地区的合作交流努力提供各项支持,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全国巾帼文明岗4_副本


  2021年,由周敏担任首席专家的“加勒比文学史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开启了加勒比文学研究的中国范式,阶段性项目成果“加勒比译丛”和“加勒比概论”有序推进出版。2024年1月,加勒比地区的安提瓜和巴布达国家总理来校考察交流,开启了进一步加强交流交往的新篇章。9月,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七国大使见证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参加中国—加勒比文明互鉴交流会……“中外贯通,文化摆渡”的院训不仅是师生心中的一片芳华,更是团队育人实践的具体指南。

春风化雨“她”力量,巾帼育人守初心。“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外语学院学生工作团队管理育人精神,为引导学生成长为有家国情怀、专业本领、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创新人才不懈奋斗。”周敏坚定地说。



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管理育人)团队被表彰为“全国巾帼文明岗”

外国语学院   2025-03-18

近日,全国妇联发布了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和全国巾帼文明岗名单。由我校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周敏领衔的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管理育人)团队被表彰为“全国巾帼文明岗”。这也是该团队继2015年获评“浙江省巾帼文明岗”后再次获得上级妇联表彰。

全国巾帼文明岗1.jpg_副本


十年磨一剑,作为一支女性占比七成以上的团队,她们积极发挥“她”力量,坚守育人初心,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努力培养一流人才。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数字经济的创新者马云,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邱锋等一批批优秀学子从外国语学院筑梦起航,在各行各业书写奋斗华章,服务社会、报效祖国。











在青年学子中厚植家国情怀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教育之问,也是外语学院学生工作(管理育人)团队之问。团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努力培养厚植家国情怀的外语学子。

每年夏末秋初,在学院迎接新生的“书记院长班会课”,团队成员们和学生详述学校的红色根脉和外语人未来使命,将“中外贯通、文化摆渡”的办学理念向同学们娓娓道来,鼓励同学们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浪潮。

“我从来没有像此刻一样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青年肩负的责任,我想和老师们说的那样,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挥洒自己的青春。”经亨颐英语245班的成润霞同学当时参加开学第一课后感觉心潮汹涌,她近期刚应征入伍,即将携笔从戎,贡献青春力量。


全国巾帼文明岗2_副本


不仅校内课堂帮助同学们扣好入学“第一粒扣子”,团队成员更是着力深化学生“社会大课堂”教育,数十年如一日的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从服务保障G20峰会、杭州亚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良渚论坛等国际性赛会,到奔赴大小凉山彝族地区的英语支教实践,还有为新疆学生开展的“空中英语丝路课堂”都是外语学子的别样精彩。2023年,全球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良渚论坛在余杭召开。从论坛召开至今,团队就积极组织学生参与论坛的保障任务,从外围的接待人员外语培训到会场的语言志愿服务都有外语学子参与其中贡献力量。“让同学们深入社会一线,感知时代脉搏,更能激发他们对新时代青年的使命和价值进行深层次理解和感悟。”团队成员、外国语学院书记袁智杰说。

英语师范213学生华碧岑对此深有感悟,“参加了学院组织的杭州亚运国际播报团后,我被活动中提及的‘在国际体育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深深鼓舞,因此毫不犹豫地报名成为亚运‘小青荷’,身体力行诠释新时代中国青年的担当。”











鼓励青年学子创新性学习










新时代呼唤创新人才。多年来,团队努力争取各类资源,为学生提供以学为主、多元成长的通道和进步台阶,鼓励他们创新性学习,充分激发成长动能。

团队成员依托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优势,“外国语言文学连续八年位居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全国前4-6%,这为我们组织邀请学术大咖、专业教师来校讲座提供了资源优势。其他学科的教师也积极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参与学科育人。”团队成员、学工办主任张高娃介绍,仅去年一年,学院就举办“宏学系列”学术讲座或论坛近80次。从AI如何赋能外语教育、就业到量子哲学视域下的语言学研究,从全球南方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到岛屿研究的多维视角……紧扣创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论坛主题,月月不落空的学术滋养,融汇成外语学子创新成长的土壤,学院本科生升学率位居学校文科专业前列。

团队坚持开展“教授有约”,在轻松愉悦的沙龙活动中深度融合学习方法、学术规范与职业理想,发挥学院书记院长、学科带头人、班主任等作用,构建“育人共同体”,激发师生共同成长的内生动能。去年年底的活动中,院长周敏教授就和学生们畅谈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为学生们规划专业与个人发展提供建议。


全国巾帼文明岗3_副本


团队成员注重发挥学科竞赛作用,在竞赛中将学生职业理想、人文素养、专业兴趣、创新能力相结合,寓赛于乐。学生在“外研社·国才杯”“理解当代中国”全国大学生外语能力大赛、全国高校日语专业“用日语讲好中国故事”微视频大赛、“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全国交流活动中等比赛活动中屡创佳绩。

团队成员孵化培育的项目《百young非遗——助推“浙”里指尖技艺赶潮出海》在去年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国家级铜奖。“我们这支团队致力于服务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传播。七年来团队的足迹已经遍布浙江18个地区,活动覆盖桐庐剪纸、径山茶筅制作、余杭纸伞制作、东阳木雕等26项传统技艺非遗项目,并与56位非遗匠人建立了合作关系,传播影响力辐射全球23个国家。”外国语学院翻译221学生蔡清怡说,“这种文化+外语融合的学习实践方式,让我对新时代的专业学习有了不一样的认知,加深了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培养青年学子的国际化视野










  近年来,随着学校不断加强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帮助学生突破地域与文化局限,开展国际化教育交流成为团队成员育人的又一途径。
“一方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出国交流修学项目,提升国际视野,另一方面我们坚持制定完善出国(境)交流项目选拔与管理办法,做好出国项目政策解读及行前安全培训,为学生提供坚实后盾。”团队成员、学院副书记娄丹华介绍,每年学院有近200人次学生出国交流深造。而去年团队成员参与以及牵头申报的“环波罗的海国家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和“加勒比地区研究人才出国研修计划”两个项目获批国家留基委“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为推动国际交流和人才培养国际化路径更提供了助力,学生们“走出去”“请进来”更为频繁,视野格局进一步提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与加勒比地区广泛搭建交流对话平台,在各领域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团队成员和青年学生在周敏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到对加勒比地区的研究中,为“南南合作”提供具有师大特色、师大风格的学科和智力支撑。多份咨询报告的反复打磨、几年如一日的深入调研、一期期国际交流论坛的举办……背后正是团队成员和青年学生为我国与加勒比地区的合作交流努力提供各项支持,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全国巾帼文明岗4_副本


  2021年,由周敏担任首席专家的“加勒比文学史研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开启了加勒比文学研究的中国范式,阶段性项目成果“加勒比译丛”和“加勒比概论”有序推进出版。2024年1月,加勒比地区的安提瓜和巴布达国家总理来校考察交流,开启了进一步加强交流交往的新篇章。9月,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七国大使见证杭州师范大学加勒比地区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参加中国—加勒比文明互鉴交流会……“中外贯通,文化摆渡”的院训不仅是师生心中的一片芳华,更是团队育人实践的具体指南。

春风化雨“她”力量,巾帼育人守初心。“我们将继续传承和发扬外语学院学生工作团队管理育人精神,为引导学生成长为有家国情怀、专业本领、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创新人才不懈奋斗。”周敏坚定地说。



杭州师范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