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

杭师大首届师德标兵——教育科学学院赵延廷老师

发布人:校工会   发布时间:2011-06-04   访问量:72

教育科学学院 赵延廷老师

  赵延廷,男,1955年3月出生,黑龙江省阿城人,硕士学位,副教授,高校从教32年,桃李满园。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荣获黑龙江省优秀思想工作者、浙江省先进实验室工作者、两次荣获杭师大校级优秀党员荣誉称号、两次荣获杭师大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教育技术实验中心主任。

  一、坚守信仰,让信念化为行动

  作为有着32年高校教龄的老教师,赵延廷老师一直都是严格地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践行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他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刻苦钻研、勇挑重担、爱生如子、默默奉献,在他身上体现着一名辛勤园丁应有的高尚师德与精神境界。

  二、精心策划,让专业成为特色

  “办好一个专业,让学生在专业的路上越走越远”,这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初期赵延廷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专业创办初期,没有实验设备,师资力量不足,面对着繁重的教学压力,实验室建设压力,知难而进,还是应付了事,赵老师选择了前者,师资不足就一个人连续上各门专业课,没有实验室设备就经常找领导亲自汇报,说明专业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在辛勤工作与不懈的努力之下,得到了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仅仅用了一个暑期,带领着第一届学生,顶着35度以上的高温,苦战40多天,一个设备先进、系列齐全、功能完备的教育技术实验中心基本建成,该中心的建设,为今后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奠定了基础。

  有了硬件的支持,如何把这样的一个新专业办成一个有特色的专业,这是赵老师又要思考的一个新问题。针对着专业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样样先,吃遍天”,一个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模式先后在专业建设中得到了实践。首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胆地进行了修订,大大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实验课时数;其次,在全校首先创建了实验室管理的新模式,让专业学生参与实验室的全部管理,实行全方位开放,真正打造了一个让学生“愿意来,愿意学、愿意做”的实验环境;再次,改革实验方法,首先提出了“项目实验法”,一改过去老式的实验做法,每门专业课均实行以项目进行实验,以作品作为成绩考核的新的实验方法。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专业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专业技能普遍得到了加强,专业综合与创新能力已经初现成效。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同时也是一个理论与技术发展最快、最新的一个专业,如何紧跟技术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跟人才市场的需求,是赵老师又一个思考的问题,早在三年前,赵老师就对中小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前瞻性的提出了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向扩大到中小学通用技术中去,这在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中还是第一家,将通用技术、机器人技术方面的课程写进了新的培养方案中。并且建设了通用技术实验室、教育机器人实验室,这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勇挑重担,在平凡之中闪光

  “以校为家,以实验室为家”,这是专业师生对赵老师一句最普通的评价。虽然赵老师以接近要退休的年龄,但他对工作的执着、热情一点不减,承担的教学任务、管理任务一点不减,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思考从没停止,几乎每天,甚至节假日在实验室都能见到赵老师的身影,作为一名教学人员,多年来,赵老师一直承担着教育技术实验中心的管理工作,从04年到07年,实验室没有一名实验室管理人员,他既是实验中心的主任,又是实验室管理员,而这些工作多年来没有额外的报酬,但他从不讲个人的得失,自08年有了一名实验室管理员后,赵老师仍然没有轻松过,仅2010年度,由于教育信息技术学教学任务的加重,赵老师肩负起了近三个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完成《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摄影技术》、《简易机器人》、《远距离教育》5门专业课程,总计实际教学课时410学时。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年过半百的赵老师并没有退缩,而是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了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编著出版了《影视多媒体制作方法与技术》书一部;申请国家著作权登记一项;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制作》一项;校教改基金重点课题一项,于此同时,赵老师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校教师专业技能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等项目的建设等工作。

  四、勇于进取,为学校争得荣光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近三年中在学科竞赛、机器人竞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连续三年在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取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近两年全国各类机器人大赛中带领学生共取得了15项全国奖项,其中全国冠军1项、全国亚军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开辟了我校参加全国机器人竞赛的先河,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争得了荣光,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像,这些荣誉的背后,渗透着多少赵老师付出的辛勤汗水是可想而知的,从两年前对机器人一无所知到今天带领学生在全国比赛中拿冠亚军,赵老师就是凭借着令年轻人都佩服的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一种精神与勇气,和同学们一道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打造出了一只在全国机器人竞赛中令对手敬畏的机器人竞赛队伍。另外,赵老师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摸索出了机器人传感器的制作方法,仅用不到2元的成本从电子市场上买来器件进行制作,应用效果比供应商价格在80元以上的传感器还好,仅这一项,一年下来,就可为学校省下几万元的开支。

  五、爱生如子,助学生成长成才

  身为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的系主任,赵老师一直严格要求本系教师并身体力行实实在在关爱着每一位学生,“学生就是老师的孩子”也是他一直秉持的从教宗旨。在已经如此繁重的教学与管理任务下,赵老师还承担了09、10级的综合导师工作。每届新生入学离开自己的父母与亲友要过的第一个节日就是中秋节,为了稳定学生的情绪,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赵老师放弃了无数个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与同学们共度节日,并且为每个同学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与月饼;每逢假期,赵老师都是不厌其烦的叮嘱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忘记学习,利用假期多为父母做点事情,有的同学讲,赵老师真的就像父亲一样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在历届学生中,个别同学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里问题,有的自暴自弃、荒废学业,有的性格孤僻,难于他人沟通,有的独来独往,不关心任何事情,有的遇到困难与挫折,丧失信心与战胜困难的勇气……。一遇到这种情况,赵老师总是会及时地发现问题,想尽办法去帮助学生尽快地解决问题,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不放弃一个学生,没有挽救不了的学生,这是赵老师30多年教书育人,做学生工作经验的总结与实践得出的答案。记得有一位女同学,高中时是一位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清华、北大是她的梦想,高考前父母离异,自己生病做了大手术,服从分配来到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巨大的反差与失落,使这位同学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自暴自弃、孤僻自傲,一学期下来,有5门课程挂科,后来有染上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气,同学们不愿意接触她,班主任多次谈话不见效果,父母拿她没有任何办法,作为系主任的赵老师没有放弃,坚信一定能教育好这名学生,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父母亲情般的挚爱,一次次的与学生促膝谈心,关心她的生活、关心她的学习,关心她的每一个心里变化,鼓励她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为她营造一个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改掉了不良的坏习,学习成绩不断提升,同学关系逐步好转,圆满完成学业,她的母亲专程来到学校向赵老师表示感谢,“我的女儿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没有赵老师的帮助与教育,孩子说不定会是什么样子”。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更多。除了个别学生工作外,他时刻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思考并创建条件,他检查自习,陪学生训练,和学生共度假日,学生们在课下都把赵老师当做自己的父辈一样,遇到生活、学习或其他一些问题,都愿意与赵老师讲一讲心里话,渴望得到赵老师的指导与呵护。几年来,赵老师曾两次荣获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辛勤的汗水,必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赵延廷老师这么多年的努力与付出,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成功与希望,看到了辛勤园丁的付出必会换来满园桃李更加芬芳。

 

 

杭师大首届师德标兵——教育科学学院赵延廷老师

校工会   2011-06-04

教育科学学院 赵延廷老师

  赵延廷,男,1955年3月出生,黑龙江省阿城人,硕士学位,副教授,高校从教32年,桃李满园。197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荣获黑龙江省优秀思想工作者、浙江省先进实验室工作者、两次荣获杭师大校级优秀党员荣誉称号、两次荣获杭师大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现为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教育技术实验中心主任。

  一、坚守信仰,让信念化为行动

  作为有着32年高校教龄的老教师,赵延廷老师一直都是严格地要求自己,模范遵守党的纪律、国家的法律法规,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党在不同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践行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他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刻苦钻研、勇挑重担、爱生如子、默默奉献,在他身上体现着一名辛勤园丁应有的高尚师德与精神境界。

  二、精心策划,让专业成为特色

  “办好一个专业,让学生在专业的路上越走越远”,这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创办初期赵延廷老师经常讲的一句话。专业创办初期,没有实验设备,师资力量不足,面对着繁重的教学压力,实验室建设压力,知难而进,还是应付了事,赵老师选择了前者,师资不足就一个人连续上各门专业课,没有实验室设备就经常找领导亲自汇报,说明专业的性质和实际情况,在辛勤工作与不懈的努力之下,得到了校领导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仅仅用了一个暑期,带领着第一届学生,顶着35度以上的高温,苦战40多天,一个设备先进、系列齐全、功能完备的教育技术实验中心基本建成,该中心的建设,为今后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技术学专业奠定了基础。

  有了硬件的支持,如何把这样的一个新专业办成一个有特色的专业,这是赵老师又要思考的一个新问题。针对着专业国内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样样先,吃遍天”,一个新的专业培养方案模式先后在专业建设中得到了实践。首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大胆地进行了修订,大大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最大限度的增加了实验课时数;其次,在全校首先创建了实验室管理的新模式,让专业学生参与实验室的全部管理,实行全方位开放,真正打造了一个让学生“愿意来,愿意学、愿意做”的实验环境;再次,改革实验方法,首先提出了“项目实验法”,一改过去老式的实验做法,每门专业课均实行以项目进行实验,以作品作为成绩考核的新的实验方法。通过几年的实践,学生的专业素养普遍得到了提高,专业技能普遍得到了加强,专业综合与创新能力已经初现成效。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同时也是一个理论与技术发展最快、最新的一个专业,如何紧跟技术的发展,紧跟时代的步伐,紧跟人才市场的需求,是赵老师又一个思考的问题,早在三年前,赵老师就对中小学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前瞻性的提出了将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向扩大到中小学通用技术中去,这在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中还是第一家,将通用技术、机器人技术方面的课程写进了新的培养方案中。并且建设了通用技术实验室、教育机器人实验室,这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勇挑重担,在平凡之中闪光

  “以校为家,以实验室为家”,这是专业师生对赵老师一句最普通的评价。虽然赵老师以接近要退休的年龄,但他对工作的执着、热情一点不减,承担的教学任务、管理任务一点不减,对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思考从没停止,几乎每天,甚至节假日在实验室都能见到赵老师的身影,作为一名教学人员,多年来,赵老师一直承担着教育技术实验中心的管理工作,从04年到07年,实验室没有一名实验室管理人员,他既是实验中心的主任,又是实验室管理员,而这些工作多年来没有额外的报酬,但他从不讲个人的得失,自08年有了一名实验室管理员后,赵老师仍然没有轻松过,仅2010年度,由于教育信息技术学教学任务的加重,赵老师肩负起了近三个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完成《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制作》、《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摄影技术》、《简易机器人》、《远距离教育》5门专业课程,总计实际教学课时410学时。面对如此繁重的工作量,年过半百的赵老师并没有退缩,而是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了教学与科研工作中,编著出版了《影视多媒体制作方法与技术》书一部;申请国家著作权登记一项;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制作》一项;校教改基金重点课题一项,于此同时,赵老师还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校教师专业技能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等项目的建设等工作。

  四、勇于进取,为学校争得荣光

  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近三年中在学科竞赛、机器人竞赛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连续三年在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取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近两年全国各类机器人大赛中带领学生共取得了15项全国奖项,其中全国冠军1项、全国亚军2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开辟了我校参加全国机器人竞赛的先河,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争得了荣光,在全国高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像,这些荣誉的背后,渗透着多少赵老师付出的辛勤汗水是可想而知的,从两年前对机器人一无所知到今天带领学生在全国比赛中拿冠亚军,赵老师就是凭借着令年轻人都佩服的刻苦钻研,勇于进取的一种精神与勇气,和同学们一道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克服了一个个困难,终于打造出了一只在全国机器人竞赛中令对手敬畏的机器人竞赛队伍。另外,赵老师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精力。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摸索出了机器人传感器的制作方法,仅用不到2元的成本从电子市场上买来器件进行制作,应用效果比供应商价格在80元以上的传感器还好,仅这一项,一年下来,就可为学校省下几万元的开支。

  五、爱生如子,助学生成长成才

  身为教育信息技术学系的系主任,赵老师一直严格要求本系教师并身体力行实实在在关爱着每一位学生,“学生就是老师的孩子”也是他一直秉持的从教宗旨。在已经如此繁重的教学与管理任务下,赵老师还承担了09、10级的综合导师工作。每届新生入学离开自己的父母与亲友要过的第一个节日就是中秋节,为了稳定学生的情绪,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赵老师放弃了无数个与家人团聚的机会,与同学们共度节日,并且为每个同学送上一份小小的礼物与月饼;每逢假期,赵老师都是不厌其烦的叮嘱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忘记学习,利用假期多为父母做点事情,有的同学讲,赵老师真的就像父亲一样呵护着自己的孩子。在历届学生中,个别同学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里问题,有的自暴自弃、荒废学业,有的性格孤僻,难于他人沟通,有的独来独往,不关心任何事情,有的遇到困难与挫折,丧失信心与战胜困难的勇气……。一遇到这种情况,赵老师总是会及时地发现问题,想尽办法去帮助学生尽快地解决问题,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不放弃一个学生,没有挽救不了的学生,这是赵老师30多年教书育人,做学生工作经验的总结与实践得出的答案。记得有一位女同学,高中时是一位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清华、北大是她的梦想,高考前父母离异,自己生病做了大手术,服从分配来到教育技术学专业学习,巨大的反差与失落,使这位同学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自暴自弃、孤僻自傲,一学期下来,有5门课程挂科,后来有染上小偷小摸的不良习气,同学们不愿意接触她,班主任多次谈话不见效果,父母拿她没有任何办法,作为系主任的赵老师没有放弃,坚信一定能教育好这名学生,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与父母亲情般的挚爱,一次次的与学生促膝谈心,关心她的生活、关心她的学习,关心她的每一个心里变化,鼓励她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为她营造一个好的生活与学习环境,经过长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改掉了不良的坏习,学习成绩不断提升,同学关系逐步好转,圆满完成学业,她的母亲专程来到学校向赵老师表示感谢,“我的女儿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没有赵老师的帮助与教育,孩子说不定会是什么样子”。类似于这样的事情还有更多。除了个别学生工作外,他时刻关心着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思考并创建条件,他检查自习,陪学生训练,和学生共度假日,学生们在课下都把赵老师当做自己的父辈一样,遇到生活、学习或其他一些问题,都愿意与赵老师讲一讲心里话,渴望得到赵老师的指导与呵护。几年来,赵老师曾两次荣获校优秀班主任称号。

  辛勤的汗水,必会浇灌出灿烂的花朵。赵延廷老师这么多年的努力与付出,让我们看到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成功与希望,看到了辛勤园丁的付出必会换来满园桃李更加芬芳。

 

 

杭州师范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