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缘分成就职业
陈东恩,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兼雨露工作室负责人,注重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实务。在陈老师上大学的时候,还没有社会工作这个专业,起初在杭师大任教的时候,从事的也是劳动、社会保障方面的课程教授,后来选择了社工这个专业。用陈老师的话来说,“这就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缘分”。进入钱江学院以后,因学校当时比较缺社工专业的老师,而陈老师本人也对公益事业、特殊群体等感兴趣,这样一来,工作内容与兴趣爱好得到了有机结合,更有动力,所以她就全身心地投身到社会工作的教育之中。
陈老师上课集中于低年级,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这一专业,注重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可度,把有意思的东西传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一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导师。此外,陈老师带的毕业生都是今后明确目标做社工实务的,由于学校和工作室两边跑比较忙,陈老师都是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通过网络来指导学生的毕业论文。同学们对陈老师也是一致的好评,“她的课风趣生动,听课像是听故事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掌握了”。同学们还都亲切地喊陈老师为陈妈妈,陈妈妈也总像母亲一样照顾着同学们。
一颗真心指引教育
陈老师的体型虽然娇小,却蕴含着巨大的活力,在同学们和同事们的印象中,陈老师总能保持“满格”的能量。尽管平日工作繁忙,但陈老师绝不会吝啬锻炼的时间,因此那超越同龄人的活力,让她成为教职工趣味运动会中跳绳与定点投篮项目的常胜将军。陈老师也将这份热情带到工作和生活中去,不论在办公室还是教室,陈老师始终笑脸盈盈、活力四射,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
陈老师留着跟天使艾米丽一般的经典短发,也有着和艾米丽相同的美好心灵。在教授给学生们专业知识的同时,陈老师也常常与学生们谈天,走进学生们的内心世界。若是一些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与困难,绝对逃不过陈老师的眼睛,她必然会像对待儿女一样认真地去开导,只为解开同学们的心结。
陈老师也常常用专业知识来帮助身边的人。陈老师笑着说,“常有学生或者朋友来咨询谈恋爱和教育孩子等等问题,我都会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建议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也许正是陈东恩老师的这份善良和真诚,让她成为人们口中的“大好人”。
虽然社会工作专业的教师和专家们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但鲜少有人愿意走下讲台将理论付诸于实践,社区工作依然存在着社会大背景缺失的问题。在这样一个空白到有些凄凉的环境下,当陈老师提出要创办以帮扶康复杭城少有的社区边缘人群的工作室时,不只是身边的朋友,连同为社工专业的老师也们也认为她“脑子进水了”。
后来,陈老师创立了雨露工作室。虽然雨露工作室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但作为创办人的陈老师不仅要以工作者的身份参与到工作室的每一个细节,还要以一个老板的身份经营这份事业,管理财务收支,以维持工作室的活动。没有固定的团队,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有些孤立无援的陈老师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多重的挑战也让陈老师曾经多次萌生起放弃的念头,但引领她坚持走下去便是那相信的力量和社会工作所带来的满足。
社会工作这一职业因为接触的都是社会上最黑暗的一面,自然会有不小的压力。但陈老师说,她个人由于职业原因而产生的压力基本都是来自自身,并非学校或者服务对象等,这是一种自我定位的压力,比如想要把钱江的社会专业推到浙江省高校中的怎样一个高度,比如想把雨露工作室经营到在杭州有个怎样的影响力等等。关于解压,陈老师也提出了一些建议,人得学会向他人求助,这并不丢人,陈老师本人也会有负面情绪,这个时候,她会和国内外的社工们沟通交流,“有了问题就必须要暴露出来,把问题遮起来,问题还是照样存在,所以说出来,一起解决。”陈老师说。
在社会工作中体会到的感动也让陈老师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美好。她提到一个年仅12岁却受到了性侵的小女孩。当罪犯受到法律的制裁后,这位真正的受害者却没有得到合理的帮助。身体上的伤口可以随着时间渐渐愈合,而破损的心灵更需要他人的帮助来填补空缺。工作时面临着困难与压力,但看到那些被遗忘在社会角落的人们获得帮助时心里的阴霾便瞬间烟消云散了。
更让陈老师感受到正能量的是病人的家属们。陈老师接触到的很多是病人的监护人,他们都有着较为强健的身体和一颗坚强的心。若对病人的感情是怜惜,那对家属们的感情确是动容与震撼。病人家属们往往承受着常人无法承受的压力,可能手中的希望只有那一丝一毫,但是无尽的牵挂与爱让他们不得不变得更加顽强。这种人性的光辉更加坚定了陈东恩老师投身于社会工作的决心。
正如这盎然春日的绵绵细雨一般,陈东恩老师含着那颗热情而又柔软的心,将关爱像春雨一样洒满杭城的每一个角落,去滋润朵朵凋零的生命之花。愿在陈东恩老师的呵护下,寒风不再侵蚀那些脆弱的心灵,愿坚定冰消融,汇成暖流,潺潺流入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