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集体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发布人:校工会   发布时间:2016-11-14   访问量:73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是一个团结向上、实干进取的集体,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发展主题,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工作,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1个,杭州市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专业1个,生物基础课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1个,杭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设有资源动植物生态研究所、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几年来,学院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践行“育人”宗旨,在师德师风建设、育人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院在近二年中先后获得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校学风建设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一、以师德建设为先,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育人”队伍
学生的培养关键在于一支师德高尚和高素质的育人队伍。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党政领导班子一直把师德师风建设和高素质“育人”队伍建设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本着“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积极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并注重把教师的师德规范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强师德教育,提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仪表行为等对学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院十分重视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工作,经常作为专题进行研讨,并通过政治学习活动、全院教职工大会、宣传橱窗等途径,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教育,要求广大教职工认真履行育人职责。同时,学院还通过出台一系列文件,规范师风,激励育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树立教书育人、全员育人的思想,在学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育人”队伍
提育人质量的关键是人,是教师队伍的素质。近几年来,学院一直把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学历职称高、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作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在现有38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占81.6%,其中教授和相应职称者12名、副教授及相应职称者19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6.8%,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17名,硕士学位获得者16名。师资队伍中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含重点资助人员1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5名,杭州市“131” 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11名。师资队伍中有曾宪梓高师教育奖三等奖获得者、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1名,杭州市优秀教师1名,杭州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5名,学校“教学十佳”5名,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1名。这支队伍业已成为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他们勤奋、努力、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上认真负责,并能积极投入教学改革,两年中主持了15余项校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有2项教学成果获得了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科研上他们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年来院教师获得纵向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4项,市科技局项目2项,市重点实验室项目8项;获得各类横向项目25余项,校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持续呈加速式递增,共发表论文163余篇,其中SCI收录33篇,一级学报54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译著各2部,教材4部。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农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杭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管理工作中,教师们勇于承担工作,在现有的14个班主任中有博士5名,硕士9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0人。这样一支班主任队伍,在学生中具有了较高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他们认真履行班主任职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在学生的考研、就业工作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05届毕业生在党员班主任胡健饶老师的宣传引导下,39名同学中有32名同学报考了研究生,上线人数达17人。可以说,正是在班主任的认真管理和积极引导下,学生思想稳定,积极进取,为学院良好学风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抓教风,促学风,不断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教风建设在学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好的教风也就没有好的学风。学院一直坚持抓教风,促优良学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1良好的教风带动以考研为核心的学风建设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大多数教师都承担着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同时又都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善于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及时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人才需求,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了浓厚学术氛围,学院每学期都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行十余场学术讲座。
学生考研率应该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体现学院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优良教风的熏陶下,良好的学风自然而成,表现之一是学生积极进取,要求深造的人越来越多。在近三届301名毕业生中,有61人应届考上研究生,考研录取率每年都保持在20%以上,且考入的单位大多为 “211工程”重点大学和中科院的著名科研机构,有不少学生甚至在几十人、几百人的竞争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的。近三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院获得2004—2005学年学风建设优秀奖。
2以科研导师制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该项制度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动物学实验室,后来在全院教师和实验室中推行。科研导师制实质上是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Plan , SRTP),即学生进入大二学习阶段以后,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被选择的学生随即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工作,在导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做课题研究。这一制度的实施使每年约有60%的学生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学生在实验室初步掌握了实验技能,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科学研究的精神,体会了科学研究的快乐,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深造的原始动力。这一制度在2006年被发展成为内容更加丰富的综合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其作用是明显的,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本科学
返回列表

上一篇: 校党委宣传部

下一篇: 护理学院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校工会   2016-11-14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是一个团结向上、实干进取的集体,在学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发展主题,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努力工作,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学院现有3个本科专业,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点。拥有浙江省重点学科1个,杭州市重点学科1个,浙江省重点专业1个,生物基础课实验教学省级示范中心1个,杭州市重点实验室2个。设有资源动植物生态研究所、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等9个研究所。几年来,学院坚持“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办学理念,积极践行“育人”宗旨,在师德师风建设、育人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院在近二年中先后获得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三育人”工作先进集体、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校学风建设优秀奖等荣誉称号。
一、以师德建设为先,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育人”队伍
学生的培养关键在于一支师德高尚和高素质的育人队伍。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党政领导班子一直把师德师风建设和高素质“育人”队伍建设作为学院的重点工作,本着“以师德建设为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积极倡导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并注重把教师的师德规范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地结合起来,取得了明显成效。
1.加强师德教育,提倡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仪表行为等对学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因此,学院十分重视师德建设和教书育人工作,经常作为专题进行研讨,并通过政治学习活动、全院教职工大会、宣传橱窗等途径,不断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和教育,要求广大教职工认真履行育人职责。同时,学院还通过出台一系列文件,规范师风,激励育人,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树立教书育人、全员育人的思想,在学院形成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育人”队伍
提育人质量的关键是人,是教师队伍的素质。近几年来,学院一直把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学历职称高、综合素质高的教师队伍作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乐于奉献、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在现有38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者占81.6%,其中教授和相应职称者12名、副教授及相应职称者19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者占86.8%,其中博士学位获得者17名,硕士学位获得者16名。师资队伍中有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名(含重点资助人员1名)、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5名,杭州市“131” 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11名。师资队伍中有曾宪梓高师教育奖三等奖获得者、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1名,杭州市优秀教师1名,杭州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5名,学校“教学十佳”5名,学校“三育人”先进个人1名。这支队伍业已成为学院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中的骨干力量。他们勤奋、努力、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学上认真负责,并能积极投入教学改革,两年中主持了15余项校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有2项教学成果获得了校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科研上他们努力进取,开拓创新,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年来院教师获得纵向项目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自然科学基金5项,省科技厅项目2项,省教育厅项目4项,市科技局项目2项,市重点实验室项目8项;获得各类横向项目25余项,校级科研项目6项。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持续呈加速式递增,共发表论文163余篇,其中SCI收录33篇,一级学报54篇,出版专著1部,编著、译著各2部,教材4部。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项、省高校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中国农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1项、杭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在管理工作中,教师们勇于承担工作,在现有的14个班主任中有博士5名,硕士9名;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0人。这样一支班主任队伍,在学生中具有了较高的可信度和影响力,他们认真履行班主任职责,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尤其在学生的考研、就业工作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05届毕业生在党员班主任胡健饶老师的宣传引导下,39名同学中有32名同学报考了研究生,上线人数达17人。可以说,正是在班主任的认真管理和积极引导下,学生思想稳定,积极进取,为学院良好学风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抓教风,促学风,不断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教风建设在学风建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没有好的教风也就没有好的学风。学院一直坚持抓教风,促优良学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1良好的教风带动以考研为核心的学风建设
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大多数教师都承担着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同时又都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在课堂教学中,他们善于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及时向学生介绍国内外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与人才需求,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为了浓厚学术氛围,学院每学期都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举行十余场学术讲座。
学生考研率应该是衡量本科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体现学院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优良教风的熏陶下,良好的学风自然而成,表现之一是学生积极进取,要求深造的人越来越多。在近三届301名毕业生中,有61人应届考上研究生,考研录取率每年都保持在20%以上,且考入的单位大多为 “211工程”重点大学和中科院的著名科研机构,有不少学生甚至在几十人、几百人的竞争中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的。近三届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院获得2004—2005学年学风建设优秀奖。
2以科研导师制为抓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该项制度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动物学实验室,后来在全院教师和实验室中推行。科研导师制实质上是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tudents Research Training Plan , SRTP),即学生进入大二学习阶段以后,由导师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被选择的学生随即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工作,在导师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做课题研究。这一制度的实施使每年约有60%的学生接受初步的科研训练。学生在实验室初步掌握了实验技能,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了科学研究的精神,体会了科学研究的快乐,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深造的原始动力。这一制度在2006年被发展成为内容更加丰富的综合导师制。科研导师制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其作用是明显的,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本科学
  •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仓前街道余杭塘路2318号
  • 邮编:311121 电话:0571-28865057
  • E-mail:gh5057@hznu.edu.cn
杭州师范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